1916年快要结束时,德国人的日子可太苦了,英国海军把海路死死堵住,国内闹起了饥荒。德皇威廉二世一看不行,咬咬牙,在1917年2月1日下令:潜艇开闸,不管三七二十一,逮着运给协约国的商船就往下打,一个都不放过。
德国高层当时可没统一意见。文官那一拨觉得这不是明摆着给美国添堵嘛,这事儿真不能干。毕竟他们还有点“小算盘”,跟英国背地里有秘密磋商:咱要是能谈妥,英国卖卖法国的队,德军撤离比利时,英国拍拍屁股退出,法国还打啥仗?这样德国不就稳稳保住阿尔萨斯和洛林?再说美帝国也没有硬性理由插手。
但事儿就怕搅和复杂,文官们珍珠两头下注,溜着弯跟英国搭上线的也跑去勾搭法国。结果,被英法一对单,全都穿帮。这下好嘛,活生生把和谈之路给堵死了。
外交这边搞砸,就给军方那帮大佬创造了机会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就是一对狠角色,1916年6月开始掌控陆军统帅部。他们信奉“我吃不上饭,也不能让英法过好日子”的道理,这调调跟威廉二世出奇地一致。皇帝一拍桌子,定了基调:划水不干了,潜艇放开打!换句话说,没警告、没通告,商船统统砸沉。
结果是什么?美国那边的军火商还有金融家一下被惹怒了。要知道,打仗前两年,美国都佛系,啥队也不站。可“中立”不等于“啥都不干”靠着协约国的订单,美国人赚得盆满钵满。最初同盟国也买,美国同样卖,只是海上被英国堵死了,同盟国的单子越来越少。
等到1917年,协约国成了美国唯一一位大金主。做生意最怕砸人饭碗,德国这一潜艇战硬生生把美国资本家的钱路给断了。威尔逊总统着急上火,警告德国:收手,不然咱们绝交!不少人说美国人鸡贼,总能选到最后的胜利者,但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,这时候双方都打不动了,美国要站队,也就没啥悬念。
换个视角不管皇家海军多强,美国真有心,也能把大西洋搅成一锅粥。如果没有美国输血,英法撑不到一年。但德国并不吃这套,威廉二世心里算得明白:美国军队弱小,真来参战也要慢一拍,等他们兵到前线,估计自己这头早分出胜负特别是当时沙俄那边也快扛不住了。如果俄国退场,德国就能腾出手专心对付西线。
德国既然不认怂,美国也真说到做到,断了外交。更尴尬的是,德国还鼓动墨西哥惦记美国的土地,密电被美国人截获,国会里一拍板:宣战!美国正式参战,加入协约国阵营。
这边大洋彼岸,美国正磨刀霍霍,俄国却是一地鸡毛。二月革命爆发,罗曼诺夫家族被翻了牌,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上台,克伦斯基新官上任就决定:“打下去!”一声令下,俄军开打“克伦斯基攻势”。
问题是,将军要打仗,兵们真还愿意送死吗?发动前夕,趁乱开溜的士兵破百万。德军逮着机会,联手奥匈搞反击,打得俄军死伤惨重,粗算下来,差不多有三十万人葬送在这一折腾里。
克伦斯基没招了,甩锅就成了常规操作,本想换帅就能破局,结果新来的科尔尼洛夫脑袋发热,干脆揭竿而起还要复辟君主制。闹腾一圈,政府威信扫地,各路人马虎视眈眈,整个国家陷进混乱。
看到俄国内乱,德国也不客气,赶紧趁火打劫。1917年9月,发起“里加战役”,一举拿下突破口,俄国的东线彻底被打穿。这一下,无异于临时政府雪上加霜,很快列宁带着布尔什维克一鼓作气发动十月革命,推倒了克伦斯基他们。
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呢?刚上台就背负着停战与否的天大难题。德国一副你不割地不赔款就不罢兵的腔调,俄国国内也完全没心情再打。可德国狮子大开口,真要照她说的赔偿割地,历史上没谁落得什么好下场党内裂成两派,有人主战,有人主和,吵来吵去,最后还是认了怂,签了布列斯特条约,损失土地产、人口、工业资源和铁路。苏俄是交了大价钱、丢了颜面才得以出局。
俄国一走,协约国气炸了,连忙派兵干预,这也是后来俄国内战的伏笔。而西线这头,新的主角已经现身美国兵登陆欧洲,大规模增援速度快得吓人,德国高层一看物资堆成山,心知肚明:赢没戏,怎么下台能不太丢人,成了唯一要考虑的事。
但,想“体面”地退场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。一方主动求和,往往都得被宰。德国坑过俄国,也怕被英法狠狠敲一笔。而且那会儿德军还占着法国东北和比利时一大片,协约国在德国本土连土地都没沾边,乍一看德国真没啥理由软下来。
既然不能谈,那就赌最后一把。兴登堡跟鲁登道夫算计着,在西线索姆河一带准备一场大动作,五连击击垮英法联军。如果运气好,一路直捣亚眠,联军就能被一劈两半,英国远征军可能直接跑路。再进一步说,巴黎都可能到手。退一步讲,打不下来那就多杀点、耗死对手,混出个“体面”的停战协议也值。
1918年3月20日,德国62个精锐“突击师”已经备好。“突击师”这东西,不同于普通的“战壕师”,全是挑出来的悍将、老兵。这些人训练有素,全员“暴风突击队”的亲兵。剩下那些,老弱病残,也就窝壕沟了。
反观英军,居然还挺自信。总司令黑格,脑袋里抱着“咱有重炮有坚固防线,德军来多少死多少”的迷之信念。3月21日凌晨,大决战拉开序幕“皇帝攻势”,这是德国人杀手锏,赌国运。
一开打,德军老套路,用超级密集的炮火招呼英军,持续五小时。英军新兵多,炮声一过,很多人都快被震疯。等到“暴风突击队”上阵,这些老兵一路披荆斩棘,不到一天拿下英军半壁阵地。英军第五集团军一看不妙,急得去找法军总司令贝当救急。谁知道,贝当压根不搭理,理由是自己听到情报说德军马上要进攻他那边防线,其实是德国自己放的烟雾弹,知根知底贝当见了风声,就先想着自保不帮别人。
结果呢?英军顶不住只能被迫后撤,第三集团军也快守不住,德军表现堪称完美。几天后,英军退到索姆河,德军继续紧追不停。再问法军来不来帮忙,贝当这次借口说“德国人用上了超级大炮,巴黎危险了,必须守本土。”他说的这门炮叫“巴黎大炮”,射程超过100公里,专门拿来袭击巴黎,很唬人。
英法这打得各算各的,最后英国那边火气也大:“行,既然法国老不管咱,那你们自己扛吧!”首相劳合·乔治不得不赶紧和法方见面,两国这才终于建起联合指挥部,说也奇怪,前面仗都打四年了,才考虑统一指挥。
司令选谁?两头一商量,法国福煦元帅上任。福煦一来,法军马上增援英军,这才勉强稳住局面。
其实德军手里的突击队也可以说是步兵版闪电战刚很厉害,一换新兵就不灵了。战法需要老兵配合但新人根本不行,往往就变成没脑的冲锋,损失大还不起作用。
还有个让德军伤心的发现。打扫战场的时候,德军搜出英军的战利品,发现物资堆得像个超市,一查全是美国供的。德国内部一直忽悠大家“英军饿着呢”,结果实际情况刚好相反。这一下,士气崩了,不少士兵干脆停下不前。
鲁登道夫根本没意识到前线出问题,一看攻坚无果,4月初被迫暂时歇一歇。可很快他又调兵换方向,打算北上利斯河,企图拖垮敦刻尔克的补给线。4月9日一开打,葡萄牙军和比利时军根本扛不住,英法紧急增援才稳下来。
两次进攻都没成,鲁登道夫有点赌红眼,决定做最后的大冒险。他先在巴黎方向虚晃一枪,趁法军回防时去猛攻英军。5月27日放炮轰碎法军第六集团军,一路杀到马恩河边,只差60公里就进了巴黎。
鲁登道夫发现佯攻得手,立刻改了计划,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巴黎。可德国人的补给跟不上,士兵体力耗尽,被顶住后不得不转向攻击兰斯。不巧的是,此时德军早已疲惫不堪,暴风突击队折损大半。
7月14日新攻势再起,西侧法军和意大利军被击垮,但美军“彩虹师”扛住了压力。说起来,这个师参谋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。7月15日上午,德军在马恩河又推出来个小突出部,算是德国人在一战最后一次硬气,结果面对协约国的优势兵力,还是顶不住。
几轮攻势失败,鲁登道夫也黔驴技穷。协约国这边一点点攒出了充分反攻的机会。到了8月8日,英法联军加上美国支援,精锐师、重炮、坦克、飞机一场总攻,把德军二集团军打趴下。
鲁登道夫之前打鸡血拼死一搏,老兵折损殆尽,战壕里剩的多是童工和病号,全军再无战力。有的纪录显示,他自认这是德国军事史上最灰暗的一天。“皇帝攻势”磨了四个多月,协约国伤亡超80万,德国人少点也有60多万。但联军有美军新兵和殖民地援军,德国消耗的却是自家血肉之躯。
别说德国不产装备,主要卡在人力和粮食。1917年底,青壮其实已经快耗干,只好提前让18岁小伙子参军,灯下抹油,预备役顶多就几十万人,远不够消耗。
可以说,鲁登道夫这场“皇帝攻势”提前透支了德国最后的血和气力。亚眠战役以后,英法联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攻击,这就是后来的“百日攻势”。协约国的军力和当时席卷欧洲的流感双管齐下,德军四分五裂。
德国身边的哥们也纷纷倒下。9月29日,保加利亚宣布投降。10月底,奥斯曼帝国跪地。11月初,奥匈帝国跟着沦陷。这下,德国光杆司令一人撑场。
11月4日,协约国亮出35条苛刻停战条件,德国承担全部责任,赔款一间不少。威廉二世却还不死心,命舰队出击找英国人一决死战,结果水兵直呼不干,引发全国范围工人、士兵双重起义。
11月9日,柏林总罢工爆发,士兵起义同天呼应,威廉二世只得流亡荷兰。11月11日,德国正式认输投降。
一战的四年混战匆匆拉幕。可这算真的结束了吗?很快,1919年6月,夹杂着对立与妥协的《凡尔赛和约》出台。这个协议,既没彻底惩罚德国,也没安抚住德国心里的那口气。
同年,德国工人党成立;一年后,他们换了个名字: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。新党魁是个口才爆棚的狠人,他信誓旦旦地宣称:“我要让德国再度伟大!”
盈立证券-炒股怎么加杠杆-配资短线炒股-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