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以来,围绕“责任与能力”这一主题,我做了深入思考,现与大家分享。
一、数字的温度
几年前,读过任泽平的经济数据分析文章,对文章标题印象深刻—“宏观上是数据,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”。进入统计局工作以来,对这个标题的感受愈发真切,每一个看似冰冷的数字,都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。每一个统计指标,都可能影响政策制定;每一份统计报告,都可能关乎民生决策。例如某地人口抽样调查时“空巢老人”误录为“常住人口”,导致助老服务资源错配,让多位独居老人数月无法享受助老服务。正因如此,“责任”二字对统计工作者而言有着特殊的分量。我们常说要“敬畏数据”,其实敬畏的不是数据,而是数据背后真实的人生。当责任感具象成核查登记表时多问的一句话,或者是归档时多翻的一页纸,这份温度就能穿透报表,抵达它应去的世界。
二、程序的价值
全局实行“公文审核专班”机制曾被包括自己在内很多同事质疑,担心这样影响工作效率,但直到印发文件时,经过自己反复审核的错误却被审核专班指出。此时,我才真切感受到,正是这个看似繁琐的机制,避免了工作中的更大麻烦。多年后,我们可能记不清某次受表彰的具体日期,但一定会记得某个加班的深夜,因为某个字、某个标点符号出现错误返工时,打印机吐出的最后一页材料带着温暖的余热。所谓标准流程,其实就是把前人踩过的坑一个个填平后留下的路线。毕竟,人不是机器,这种程序意识,本质上是用制度弥补人性的局限。当新人不解为何要如此繁琐时,只需让他们试着漏掉某个步骤、放过某个瑕疵,结果自然会说明一切。
展开剩余43%三、时光的传承
2023年,在局办公室收拾地下室档案时,看到很多二十多年前统计分析、统计报告的原始稿件、修改记录和领导批示,一摞摞都装订得整整齐齐。特别是有些手写报告上的修改痕迹显得格外醒目,泛黄的纸页上,还能辨认出茶水晕染的痕迹和反复擦拭的橡皮屑。统计工作的神奇之处,在于我们每个成果都在同时完成三种对话:与历史档案中的前辈对话,确保方法论的延续性;与当下的决策者对话,保证数据的即时价值;与未来的使用者对话,为多年后开展研究留下可信赖的原始记录。对比今天,我们拥有实时数据系统、AI辅助,却再难见到这般“死磕”的精神。前辈们用笔书写的不仅是数字和文字,更是对历史负责的承诺,对统计事业的坚守。此刻,那些被笔镶嵌进纸纤维的专注,正透过转瞬即逝的光阴,凝视着我们办公桌前闪烁的屏幕,也仿佛一个个哲人在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统计精神,永远活在细节里,也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。(供稿:市局综合科)
发布于:北京市盈立证券-炒股怎么加杠杆-配资短线炒股-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