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大胆提出了对安理会进行改革的想法,特别是针对五个常任理事国(中、美、俄、英、法)手中拥有的“否决权”展开了讨论。古特雷斯明确表示,这种否决权早已不适应当前世界的需求,甚至有传闻称他试图代表其他国家收回这种权力。
这一提议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。为了深入分析这一话题,我们今天将从多个角度剖析安理会的现状和改革的可能性。
古特雷斯直言:安理会的规则已严重过时
古特雷斯多次强调,当前安理会的结构仍然延续自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,这与今天全球的现实格局完全脱节。他认为,现行体制无法适应全球政治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,急需改革。
他的观点不无道理。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,全球仅有51个成员国,而如今已有193个成员国,发展中国家占据了其中的一大部分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至今空缺,长期以来未能在安理会中占据应有的席位。
展开剩余81%如果从历史背景来看,七十多年前制定的规则确实已显得有些“过时”,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,安理会的运作存在不公平现象,而且效率低下。
古特雷斯还指出,以前如果有人提到安理会改革,几乎会成为禁忌话题,大家都不敢碰触这个敏感问题。然而他却敢于不断提出这一议题,实际上是在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——也许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。
他还列举了两个例子:首先是有国家提出非洲应该有一个常任理事国席位;其次是英法两国提议限制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。值得一提的是,英法这两国近年来几乎没有使用过否决权,上一次使用还是1989年12月,当时它们与美国一道,否决了对美国入侵巴拿马的谴责提案。如今,英法提出限制否决权的建议,不禁让人猜测,他们可能是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,顺便削弱中美俄等国的影响力,毕竟这三国使用否决权的频率比其他国家要高得多。
否决权成了“大国特权”,安理会几乎“瘫痪”
仅仅讨论改革是不够的,关键还在于否决权到底存在什么问题,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国际冲突中,否决权的“负面影响”变得愈发明显。
以巴以冲突为例,美国多次使用否决权,否决了针对以色列的提案。数据显示,美国行使否决权的半数以上是为了保护以色列,这种现象反映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明显偏袒其盟友。可以说,否决权已经从单纯的国际和平工具,转变为美国庇护自己盟友的“私人武器”。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俄乌冲突中。俄罗斯多次使用否决权,挡住了针对其不利的提案,尤其是担心限制否决权后会在安理会中变得更加被动。西方批评俄罗斯滥用否决权,但俄罗斯也有其立场,认为如果没有否决权,西方国家会通过更多制裁措施来打压自己。
无论各方如何争论,事实是,安理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,导致了许多“有罪不罚”的情况。正如古特雷斯所说,安理会原本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,但如今却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。
实际上,早在20世纪80年代,否决权就逐渐成为大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。1989年,美国入侵巴拿马,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谴责决议,但美英法三国利用否决权使得这一决议变成了空文。这种情况表明,否决权本质上已经成了大国的“特权”。
改革难,难在谁都不愿放权
那么,为什么安理会改革推进如此困难呢?关键原因就在于五常的态度——每个大国都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。
美国虽然表示支持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数量,但一提到新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时,立刻就提出反对,认为增加更多的否决权会导致安理会“功能失灵”。这种说法看似有理,实则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担忧:新加入的常任理事国可能会分走自己的权力,影响到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。
俄罗斯和中国的立场也很明确:改革可以,但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。俄罗斯担心如果限制否决权,自己在俄乌冲突等议题上会更加被动;中国则强调,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,而不仅仅是听从西方的声音。
此外,联合国宪章规定,安理会的改革需要得到联合国大会2/3成员国的支持,同时还要获得五常一致通过。这个门槛非常高,如果五常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同意,改革就无法进行。
从这些角度看,虽然古特雷斯提出的改革建议很有远见,但实际上要想实现这些改革,面临的挑战和阻力极为复杂。
总结
古特雷斯的改革提案虽然得到了广泛关注,但在现有的国际格局下,特别是五常的利益博弈中,想要削弱他们的否决权几乎是不可行的。五常国家不仅不会轻易放弃这一特权,而且改革的推动还受到联合国宪章高门槛的限制。
不过,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,联合国也已经走到了80岁高龄,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,当前积累的矛盾也使得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。只是,改革的时机到底何时到来,谁也无法预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立证券-炒股怎么加杠杆-配资短线炒股-正规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